公司新聞 媒體報道
【新華社】凯时官方网站電氣:改革開放後當地首家民營企業
發布時間:2018-05-01瀏覽次數:16373

以下為報道全文:


揚起民營經濟的時代之帆

——來自“五一”國際勞動節的致敬

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


從40年前第一批個體戶,到如今的民營企業家,不論時代如何變化,他們總是懷揣理想情懷、先行先試、勤奮創業,不僅成就了自己,也書寫了時代輝煌。

對於勞動,民營經濟的創業者自有一份深切感受。“五一”國際勞動節來臨的此刻,應有一份致敬,送給不懼艱辛、努力前行的他們。



以勇氣與勤奮,尋找打開人生新天地的鑰匙


4月28日,浙江溫州。一處臨街門店裏,58歲的章華妹正在接訂單。

少有人知道,有一份特殊的榮光屬於章華妹:改革開放後中國首份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,就頒發給了她。

做生意辦企業,看似小事,40年前卻需要莫大勇氣。

由於家庭生活困難,章華妹悄悄擺起了小攤,賣些針頭線腦、橡皮筋、紐扣。

那時幹個體戶不僅被人看不起,還有風險。

1978年12月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。第二年,允許各地可以批準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、服務和手工業個體勞動。個體經濟從此迎來飛躍。

1979年底,章華妹得知,做生意放開了,領了營業執照就可以大大方方做。她當即遞交了申請,時隔一年,領到了一份營業執照。當時她沒有意識到,這份執照成為改革開放一個特殊印記。

敢於先行的人,從不孤單

1979年5月,28歲的湖北棗陽農民謝元德與幾個夥伴一起,成立了當地首家民營企業,從事小型農機具維修等業務。

沒有資金、技術,唯有勤奮。謝元德帶領一群“泥腿子”,什麽苦都願吃,什麽活都肯幹。如今,它已發展成為業務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的高新技術企業凯时官方网站電氣集團。

謝元德依舊奔波在科研和市場一線,談到40年的創業體會,他說:“不勤奮的人,不可能成功。”

黨的十八大以來,民營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,在穩定增長、促進創新、增加就業和改善民生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
如今,我國民營企業近2500萬家,對國家稅收貢獻超過50%,對新增就業貢獻率達到90%以上。

改革開放之初,創業者要勇於麵對社會壓力,而今則要勇於挑戰自我。

42歲,對於創業者來說已不年輕。但在美國生活愜意的洪浩,決定回國“闖一闖”。

1998年,洪浩來到天津開發區創業時,14個人、20萬美元資金是全部家當。如今,他的公司已擁有2000多名員工,資產15億元,登陸深交所中小板。

“歸國創業這一步,我沒有走錯。”洪浩回首過往時說。

“勇敢與勤奮,是改革開放之初個體勞動者普遍具有的特質。它綿延至今,推動民營經濟不斷壯大,成為當今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的重要力量。”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董毅智說。



責任與情懷,就像大海與星辰


在市場中摸索前行,猶如一場遠征;責任與情懷,就像始終相伴的大海與星辰。

“五一”假期首日,遼寧盤錦市。完成了第一班清掃工作的環衛工人們,像往常一樣到免費的愛心早餐點用餐。

1994年,浙江人鄭光柒來到盤錦從事飲食業。看到許多環衛工人早起很辛苦,他決定為他們提供免費早餐。2014年,他開設了3個免費愛心早餐點,2017年增至15個。

供應愛心早餐每天要花5000多元。“有人以為我很有錢,其實我也就是做點小生意,沒有太多財產。”鄭光柒說,“賺了錢不一定要留給自己或孩子。給孩子留點正能量,遠超給他留點財富。”

共創美好家園,是許多創業者內化於心的情懷追求。

48歲的張峰屹是昆明源潤祥再生資源公司總經理,不過他更知名的“身份”是“垃分老男孩”“垃分狂人”。

2002年2月,張峰屹創辦了一個社區便民回收站,從此與垃圾分類結下“不解之緣”。在工作內外,他和同事開展“垃圾換鮮花”行動,舉辦垃圾分類知識競賽。

“我做夢都想著讓大家提高垃圾分類意識,讓子孫後代享受環保文明的生活。”張峰屹說。

關心社會,回饋社會,是民營經濟創業潮中的一抹亮色。根據中國慈善聯合會此前的數據,在慈善公益捐款中,民企占企業年度捐贈總額比例已達52.24%。

“把自己的榮辱發展與時代脈搏緊緊相連,這是當下許多創業者和企業家共同的追求。”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說。



開拓與創新,他們是時代弄潮兒


“五一”期間,北京國際車展,人頭攢動。

“電動化、k8凯发網聯從趨勢變為現實,要不斷加大創新力度,全麵迎接造車新機遇。”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在展台前說。

開拓與創新,伴隨著每個民營經濟創業者的腳步。

30多年前,被稱為“中國第一商販”的年廣久率先在蕪湖辦起了私營企業,傻子瓜子從這裏叫響全國。

創新,就是永不停步。

1995年,王傳福在深圳創建比亞迪。最初條件十分艱苦,員工睡覺隻能打地鋪。企業在香港上市後,比亞迪又切入汽車製造領域。在占領新能源汽車陣地後,比亞迪又推出跨座式單軌交通工具“雲軌”……



創新,就要敢於開拓


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,每年生產提琴70餘萬把,銷往歐美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
歐美傳統的樂器小提琴,何以成為中國一座小鎮的名片?66歲的江蘇泰興鳳靈樂器集團董事長李書知道答案。

李書將“搶占先機,奮勇開拓”視為企業成功的奧秘。1995年初,美國一家樂器經銷公司要參加世界樂器博覽會,有95種樣品必須在2個月內出樣。

“常規要用3個月,當時又值春節,我們鐵了心加班加點,用53天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。”李書說,這次合作打動了客戶,當年底鳳靈一半凯发官网k8通過該公司銷往美國。

創新是第一動力。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,改革開放40年來,中國“企業家群”的好奇、冒險、創意特點,催生出產業的不同業態及新的商業模式。

從物流快遞到共享單車,從自主汽車到航天製造,全球最大手機製造國、最大移動支付市場……創新激勵著千萬創業者,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和生活改變。

迎難而上,逐夢前行。

過去40年,無數個體勞動者和民營企業家順應時代發展,創造了曆史性成就。未來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精準扶貧、促進就業……新的天地,大有可為。

這個時代,將因他們而精彩。




以下為報道全文:


揚起民營經濟的時代之帆

——來自“五一”國際勞動節的致敬

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


從40年前第一批個體戶,到如今的民營企業家,不論時代如何變化,他們總是懷揣理想情懷、先行先試、勤奮創業,不僅成就了自己,也書寫了時代輝煌。

對於勞動,民營經濟的創業者自有一份深切感受。“五一”國際勞動節來臨的此刻,應有一份致敬,送給不懼艱辛、努力前行的他們。



以勇氣與勤奮,尋找打開人生新天地的鑰匙


4月28日,浙江溫州。一處臨街門店裏,58歲的章華妹正在接訂單。

少有人知道,有一份特殊的榮光屬於章華妹:改革開放後中國首份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,就頒發給了她。

做生意辦企業,看似小事,40年前卻需要莫大勇氣。

由於家庭生活困難,章華妹悄悄擺起了小攤,賣些針頭線腦、橡皮筋、紐扣。

那時幹個體戶不僅被人看不起,還有風險。

1978年12月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。第二年,允許各地可以批準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、服務和手工業個體勞動。個體經濟從此迎來飛躍。

1979年底,章華妹得知,做生意放開了,領了營業執照就可以大大方方做。她當即遞交了申請,時隔一年,領到了一份營業執照。當時她沒有意識到,這份執照成為改革開放一個特殊印記。

敢於先行的人,從不孤單

1979年5月,28歲的湖北棗陽農民謝元德與幾個夥伴一起,成立了當地首家民營企業,從事小型農機具維修等業務。

沒有資金、技術,唯有勤奮。謝元德帶領一群“泥腿子”,什麽苦都願吃,什麽活都肯幹。如今,它已發展成為業務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的高新技術企業凯时官方网站電氣集團。

謝元德依舊奔波在科研和市場一線,談到40年的創業體會,他說:“不勤奮的人,不可能成功。”

黨的十八大以來,民營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,在穩定增長、促進創新、增加就業和改善民生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
如今,我國民營企業近2500萬家,對國家稅收貢獻超過50%,對新增就業貢獻率達到90%以上。

改革開放之初,創業者要勇於麵對社會壓力,而今則要勇於挑戰自我。

42歲,對於創業者來說已不年輕。但在美國生活愜意的洪浩,決定回國“闖一闖”。

1998年,洪浩來到天津開發區創業時,14個人、20萬美元資金是全部家當。如今,他的公司已擁有2000多名員工,資產15億元,登陸深交所中小板。

“歸國創業這一步,我沒有走錯。”洪浩回首過往時說。

“勇敢與勤奮,是改革開放之初個體勞動者普遍具有的特質。它綿延至今,推動民營經濟不斷壯大,成為當今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的重要力量。”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董毅智說。



責任與情懷,就像大海與星辰


在市場中摸索前行,猶如一場遠征;責任與情懷,就像始終相伴的大海與星辰。

“五一”假期首日,遼寧盤錦市。完成了第一班清掃工作的環衛工人們,像往常一樣到免費的愛心早餐點用餐。

1994年,浙江人鄭光柒來到盤錦從事飲食業。看到許多環衛工人早起很辛苦,他決定為他們提供免費早餐。2014年,他開設了3個免費愛心早餐點,2017年增至15個。

供應愛心早餐每天要花5000多元。“有人以為我很有錢,其實我也就是做點小生意,沒有太多財產。”鄭光柒說,“賺了錢不一定要留給自己或孩子。給孩子留點正能量,遠超給他留點財富。”

共創美好家園,是許多創業者內化於心的情懷追求。

48歲的張峰屹是昆明源潤祥再生資源公司總經理,不過他更知名的“身份”是“垃分老男孩”“垃分狂人”。

2002年2月,張峰屹創辦了一個社區便民回收站,從此與垃圾分類結下“不解之緣”。在工作內外,他和同事開展“垃圾換鮮花”行動,舉辦垃圾分類知識競賽。

“我做夢都想著讓大家提高垃圾分類意識,讓子孫後代享受環保文明的生活。”張峰屹說。

關心社會,回饋社會,是民營經濟創業潮中的一抹亮色。根據中國慈善聯合會此前的數據,在慈善公益捐款中,民企占企業年度捐贈總額比例已達52.24%。

“把自己的榮辱發展與時代脈搏緊緊相連,這是當下許多創業者和企業家共同的追求。”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說。



開拓與創新,他們是時代弄潮兒


“五一”期間,北京國際車展,人頭攢動。

“電動化、k8凯发網聯從趨勢變為現實,要不斷加大創新力度,全麵迎接造車新機遇。”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在展台前說。

開拓與創新,伴隨著每個民營經濟創業者的腳步。

30多年前,被稱為“中國第一商販”的年廣久率先在蕪湖辦起了私營企業,傻子瓜子從這裏叫響全國。

創新,就是永不停步。

1995年,王傳福在深圳創建比亞迪。最初條件十分艱苦,員工睡覺隻能打地鋪。企業在香港上市後,比亞迪又切入汽車製造領域。在占領新能源汽車陣地後,比亞迪又推出跨座式單軌交通工具“雲軌”……



創新,就要敢於開拓


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,每年生產提琴70餘萬把,銷往歐美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
歐美傳統的樂器小提琴,何以成為中國一座小鎮的名片?66歲的江蘇泰興鳳靈樂器集團董事長李書知道答案。

李書將“搶占先機,奮勇開拓”視為企業成功的奧秘。1995年初,美國一家樂器經銷公司要參加世界樂器博覽會,有95種樣品必須在2個月內出樣。

“常規要用3個月,當時又值春節,我們鐵了心加班加點,用53天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。”李書說,這次合作打動了客戶,當年底鳳靈一半凯发官网k8通過該公司銷往美國。

創新是第一動力。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,改革開放40年來,中國“企業家群”的好奇、冒險、創意特點,催生出產業的不同業態及新的商業模式。

從物流快遞到共享單車,從自主汽車到航天製造,全球最大手機製造國、最大移動支付市場……創新激勵著千萬創業者,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和生活改變。

迎難而上,逐夢前行。

過去40年,無數個體勞動者和民營企業家順應時代發展,創造了曆史性成就。未來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精準扶貧、促進就業……新的天地,大有可為。

這個時代,將因他們而精彩。




分享:

上一篇: 【盐城商貿職業學院】我校互聯網學院邀請凯时官方网站電氣集團...

下一篇: 【創業導師高校行】聽學姐回校講述開掛人生,“土家女...

c2018 版權所有 凯时官方网站電氣集團
公網安備11022800129 京ICP備15047605號
網站地圖凱發K8凱發K8凱發K8凱發K8凱發K8凱發K8